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秦川
近日,上海戏剧学院官方账号发布的视频显示,全国首位机器人博士生“学霸01”已完成新生入学报到,顺利领取自己的学生证。此事引发社会关注。
视频中,“学霸01”不仅和其他同学进行了对话互动,还前往食堂点了一份鱼香肉丝,看起来十分灵活。
“学霸01”有何来头?其“身体”是在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上获得季军的“行者二号”的优化版,是上海理工大学智能机器研究院李清都教授团队的杰作。
如何看“学霸01”读博?网友各抒己见,有人觉得是“噱头”,也有人质疑“机器人还需要学习”。其实,这是两所知名学校联合启动的国内首个聚焦机器人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由艺术类与科技类双导师共同指导“学霸01”,共同设计机器人博士的成长路径与能力图谱。这意味着在此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探索,每一步探索都有现实意义。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指出,加快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科研范式,加速“从0到1”重大科学发现进程。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技术研发、工程实现、产品落地一体化协同发展,加速“从1到N”技术落地和迭代突破,促进创新成果高效转化。无论“从0到1”还是“从1到N”,都需要加快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科研范式。
由此可见,机器人攻读戏剧博士,看似“违和”,实则暗合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学霸01”点滴成长都值得关注,都对进一步发展机器人产业、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提供参照。
在一些人看来,艺术创作是人类情感与灵感的专属领地,但AI的介入正在打破这层壁垒。从算法作曲到AI绘画,科技已证明其具备“创造性模仿”的能力。由此而言,两所高校培养机器人博士,绝非哗众取宠,而是探索AI如何理解、重构甚至赋能艺术创作。
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一次带有实验性质的行为艺术,也是具有试验意义的科技探索。此前,“学霸01”的指导老师杨青青教授坦言,“这次指导具身人工智能机器人博士,就是一次极具开创性的提问。其实我也是这个实验的一部分,我们好奇地等待结果,而不是完全知道它的结果。”
人类之所以不断进步,就是在一次次实验与试验中发现规律,找到向上攀登的台阶,从而实现自身的渐次跃升。培养“学霸01”,既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甚至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当然,有挑战就可能有失败,有热度就可能有争议。AI能否真正“理解”艺术的深层情感?其创作是否只是数据堆砌而非真正的创新?这都有待探索。无论如何,高校和科研团队能以一种前瞻姿态,推动教育体系主动拥抱变革,为未来可能涌现的人机协作模式预留空间,值得肯定。
“学霸01”的入学,既是技术展示,更是一场社会实验。机器人读博,标志着AI从工具性应用向创造性领域渗透,其成功与否将取决于能否真正推动科艺融合。对待这个新事物,不妨多一点包容。